【资料图】
9月19日,由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和庐江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中下游水稻丰产增效集成技术现场会在合肥召开。来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作物丰产增效科技创新工程” 等专项的项目、课题负责人和参加人员、企业和种植大户代表100余人参加会议。南京农业大学丁艳锋副校长、中国水稻研究所章秀福研究员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吴文革研究员应邀代表执行专家组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点评和指导。
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陈彦宾在讲话中指出,开展丰产增效集成技术是落实党中央和部党组“推动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提高单产”指示的需要。科技发展中心积极落实部领导系列指示精神,突出守正创新,发挥专业机构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作用,整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农田、良种、农机、农艺等优势科研资源,针对优秀研发成果和典型实施案例,突出技术集成组装和大兵团式作战,聚焦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按照“共建共享”的合作模式,在全国选择农业科技意愿强烈、创新氛围良好的区域,与当地共同开展示范区建设,开展现场观摩、签约转让、示范推广等多项成果落地工作,确保实现专项任务目标的同时,切实解决区域农业产业瓶颈。之所以将这次会议地点选在安徽,是考虑到安徽是典型的农业大省,正处于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的关键时期,今年安徽夏粮实现了单产、总产、面积“三增”,总产居全国第3位,正在筹建“千亿斤江淮粮仓”,具备开展技术集成和打造典型综合示范区的基础。同时,本周六也正值我国第六个农民丰收节,今年丰收节以“庆丰收、促和美”为主题,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性庆祝活动的同时,将从各个方面对安徽省“三农”发展成绩进行集中展示。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开展技术集成的综合展示,打造科技助力丰收品牌,也有重要意义。
在县域开展技术集成示范,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必须突出重点、明确工作着力点。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科学集成增产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效率,打造“政产学研推”深度融合的典型示范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一是要科学集成有效的综合增产技术。二要注重建立地方政府引导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进行有效指挥、协调服务,形成粮食生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同时全力塑造科技服务产业的品牌。三要打造多支团队密切配合的协作模式,项目各单位之间要加强协作,各课题承担单位要密切配合项目主持单位在县域开展试验示范、成果落地工作,做到“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避免出现低水平重复。
作为项目具体管理部门,科技发展中心将全力支持项目的技术集成、推广示范工作。做好信息沟通和上传下达。聚集智力资源、推荐优秀成果。做好宣传总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着重体现中心作为产业部门直属专业机构“主动谋划、超前探索、品牌管理、创新服务”的改革生力军作用。
技术集成示范现场观摩在安徽省农科院庐江县基地举行,以作物丰产重点专项“稻—麦(油)绿色丰产增效技术研发及集成示范”项目为依托,集中展示了优质中粳(糯)稻和晚稻品种展示和栽培试验、种植方式展示,绿色肥料、农药产品展示,新型农机展示,水稻绿色丰产高效技术示范等相关技术集成情况。
项目首席专家,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孔令聪研究员表示,项目开展不同科研单位间以及科政企等紧密合作,大协作、大融合才有了大基地,目前该基地已成为安徽省标杆基地。项目技术成果落地生根,离不开当地政府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辛苦付出。目前,项目正加强跨项目、跨专项、跨领域合作创新,加强亮点成果设计,千方百计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民产量、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