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抓“头雁”带领,从“独角戏”变“大合唱”。抓创新思路,从漫灌式变精准化。抓“后半篇”文章,从“一阵风”变“常态化”。紧扣着“三抓三变”的思路,巴南区圣灯山镇保护耕地工作取得成效,2022年耕地恢复补足完成率达113.67%,撂荒地整治利用完成率达126.68%。
为了克服内生动力不足问题,该镇狠抓“头雁”带领,从“独角戏”变“大合唱”,强化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党委领导班子坚持深入田间地头,实施“党委统筹、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群众支持”工作机制。明确党组织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地毯式”核查,摸清“家底”,亮明“靶心”。同时,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入户走访等方式发放《致农民的一封信》10000余份,广泛收集民意,破解整治难题。
为克服“土地碎片化”问题,狠抓创新思路,从漫灌式变精准化。通过镇搭台、村集约、企业托管、村民参与的“政府+村+企业+群众”的模式,与重庆凤梧商贸有限公司、重庆美利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签订租地协议共计700余亩。通过多次沟通,企业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限时完成耕地恢复补足500余亩。另外,由村集体委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大户)负责种植水稻400余亩,再由镇级电商负责包装销售的模式,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而针对不在图斑内的耕地恢复补足面积,圣灯山镇党委将周边零散土地共计267.67亩一并纳入整治范围,解决了土地碎片化难题,确保了耕地恢复利用的延展性,为下一步的耕地恢复补足工作奠定了基础。
为了狠抓“后半篇”文章,从“一阵风”变“常态化”,圣灯山镇积极向区农委、区规资局申请土地“宜机化”整治和农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023年,在区规资局的支持下,拟对圣灯山村整村5100亩进行土地整治,涉及耕地恢复补足图斑1000余亩。同时,精准培育“新农人”,打造耕保“生力军”。通过集中培养、定点培训等方式,有效带动一批新型职业种粮专业户,并形成“企业+基地+种粮户”的良性合作模式。为撬动社会资本,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心剂”,引进城市资本下乡、优秀人才返乡种植高山水稻、高粱、辣椒、蔬菜等特殊农产品,增加耕地恢复及撂荒地整治的可持续性。将沉睡的“撂荒地”变成农民增收的“希望田”,带动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和群众增收致富。